犬知一派據點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333|回復: 0

十七岁

[複製鏈接]

218

主題

485

帖子

1369

積分

管理員

Rank: 9Rank: 9Rank: 9

積分
1369
發表於 2015-8-23 12:57:5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from 漫談 by 两色风景

前言:我本想起个更噱头的题目,但是本文所谈的作品显然无法令我产生那样的心情。

这篇是早些时候写的,但是现在回想起来,当初的那种不愉快仍旧历历在目。这是我看过一遍之后绝不想再碰第二遍的漫画。作品本身丝毫不想推荐,如果不想让自己心头蒙上阴影真的没有必要去看。这几乎是我所看过最黑暗的漫画。

我知道我这样说反而会激起更多人的阅读欲望,那么,只希望你们看过后不要麻木不仁。



要给这样的一部作品写点什么是很困难的,因为它所承载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漫画本身。并且如果我不控制好情绪和语气一不小心会写成满纸脏话。

虽说编剧藤井诚二与作画镰田洋次分得清楚,但是这般真实的内容始终仍像是出自哪篇报纸新闻而非漫画。想要作个内容介绍也不是件省心的事情,怕说简单了削弱它的力度,而一旦详细势必暴露它的残酷,总而言之,这不是一部让你轻松阅读阅读完还可以心情舒畅的作品。

女子高生监禁杀人。这不是一个好的副标题,容易造成的效果不是侧面简介而是误导。至少一开始我就错觉这是一部讲述犯罪少女杀人入狱的故事。而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也不禁期待故事中的女学生做出杀人这样的事情——尽管那样只是帮助故事进展得更残酷而已。

然而事实完全不是那样。这部漫画让我欣赏的一点是没有过分地胡编乱造,尽量立足现实,现实得让你感觉这就像身边的真人真事,然而,这的确是有迹可寻的真人真事没有错。我推荐许多人阅读这部作品,可是它却无法简单用好看不好看来划分,这样的题材又是否值得推荐……我矛盾得无法去想。

其实这也正是读者意见的分野。有人会认为,画出这样的一个故事有何意义?作者究竟侧重变态猎奇还是的确想引起思考?我以为这都不是值得争议的事情,至少在我,因为看过《17岁》,难过了,被触动了,思索了,也许什么都不会发生不会改变,但是那已然有它的意义——我不以为一个可以无血无泪轻快看完全书的人算是理智,毋宁说那是一种可怕的麻木。

看这作品,是应该被触动到一点什么的……哪怕只是很小的心里的一根弦……

还是回头简单说一下剧情。如我刚才所说,这是一则犹如新闻报道的犯罪档案——男主角,原本平凡无奇的一个学生,因为崇拜暴力而加入黑帮团体,某日,其老大率领部下出外“狩猎”,物色到的目标是一个清秀可人的女高中生。悲剧由此展开,女高中生在落入魔掌之后如坠地狱,不仅被那群野兽般的不良少年轮番施暴,更遭到监禁,殴打,凌辱,火烧等非人虐待,无论精神或肉体全都被折磨得不成人样……而,一面负疚一面企图逃避的男主角什么事也做不了。与此同时,失踪少女的妹妹因为担心姐姐的安危而展开了寻找行动……

就是这样的一部作品。看的时候让人心情沉重,分明是一群未成年的学生,分明同样是处于青春洋溢的花样年华,是谁给了他们那样的权力可以满不在乎地去伤害另一个人?当看见那些不良少年面对到手的“猎物”兴奋而不能自己时我是愤怒的,而后在经历了他们殴打,蹂躏,侮辱少女等等冲击性场面后,愤怒不得不沉淀,而转换成一种无力的悲哀,让我无力的不是那些不良少年的行为,而是他们的心——他们的表情兴奋,期待,充满快感,我想问这是人类吗?有著这样的嘴脸,配称人类吗?!

全书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太多,每个地方也即是一个痛苦的回忆。不良少年们自然是作为反派而存在,然而他们只是普通人,只是学生,甚至可说只是孩子,这就让他们的反派形象加倍清晰——他们,与我们举目可见的任何一人并没有不同啊,为何同样有血有肉的人却可以毫不在乎地做出这样的事情呢?

蓝天之下为什么会有这样丑陋的事情呢?

在看到不良少年们拿监禁少女取乐的那段我难受得眼泪都流了下来。那个饱受折磨的,没有做错任何事的清秀少女,此刻完全不成人形,已经完全沦为泄欲工具的她受囚于一个不见天日的房间,被束缚的肢体完全没有丝毫自由,没有正常的寝食,有的只是仿佛永远不会结束的折磨……来自他们的折磨。无论是否做错什么,折磨似乎已经成为他们的一种乐趣,获得快感时,他们的笑声与恶魔何异?而可怜的少女已经不会挣扎也不会流泪,她麻木的脸,空洞的眼,对痛楚本能一般的反应……

好像失去了灵魂的行尸走肉。

他们让她唱歌来听听,她恍惚地明白如不照办只会有更重的摧残,于是她唱了,干涸的嘴颤抖著唱出不成调的旋律,眼泪流下来。

那一刻愤怒冲昏我的理智,我偏激地想,这些人渣不配活在世界上,他们应该被碎尸万段!

若说少女不幸的遭遇让人愤怒而哀伤,一些没有直接施暴的人的表现则令人无奈而沉痛。

其一是男主角。

实在很难将这样的一个家伙称为男主角。然而从他由始至终贯穿了全书的表现看来,他又的确是。他是一个在善与恶的极端间摇摆不定存在的人。原本加入黑道只是因为年少气盛,作威作福也只是一时的轻狂。当得知真的要进行“绑架强暴”这样的犯罪时,他也曾有过退缩,较之其他跃跃欲试的人群,他似乎还算相对善良——善良?只怕没有一个读者会将这样的词冠诸其身。虽然他始终被动著参与著犯罪的全程,但是,在分明有机会放走可怜少女的抉择上,他摇摆了,正是因为他的软弱,造就了少女一生的不幸。

那以后,他的自暴自弃,反而顺理成章得令人冷静。

“他就是读者自己。”

当这样的念头出现在我的脑中时我震撼了一下。也许这正是作者的目的吧。是的,他实在是太过平凡,平凡到无法用单纯的好人坏人来做出定位,他是我们可以轻易产生代入感的角色,作者想要进行的是所谓换位思考吧——我不禁试想,倘我是那主角,在面临著穷凶极恶的歹徒及其威胁到生命的暴力时,又是否真的可以忠于条件反射的天性而……放过躲在暗处的少女?

我做得到吗?

做得到吗?

真的做得到吗?

我不想标榜自己的清高,也不想为主角的行为做出如何的辩解,因为我无奈地发现到自己的软弱,那是人性自私的劣根,是明哲保身各扫其门的利己,是你想要否定但是真正换你到同样的环境时,你会动摇,会踌躇,会以安全为代价做出背叛的一种可能性。

……可能性。

我们无法真有相似的经历,我们无法理直气壮贯彻自己的正义,我们无法相信自己。

这样的想法令人悲哀得无以复加。在某种程度上说,不会比一个花季少女所受的伤害更轻。

再来看另一个相似的例子:囚禁少女的那屋子的主人——一个不良少年,他的母亲曾经难以克制心中的疑虑而壮起胆子推开儿子的房门,于是看见了那无法用语言形容的画面,那女孩,她的表情。

我无法描述也无法想象那位母亲当时的心情——那位母亲当时的心情。

说是让步,纵容,溺爱,软弱都好,那是一种通病,有多少堕落青少年的家庭分明知道儿子的行为恶劣而不敢开声阻止?甚至乎,被自己生下,养育的亲生骨肉谩骂,殴打,亲情何在?威严何在?那样的家庭关系简直悲哀得令我冷笑。在孩子完全不将父母放在眼里的时候,父母却还要为他们担惊受怕,为他们的学业,他们的身体,他们的人际关系,他们的一切……只是因为彼此是一家人。

倘若这算是亲情,我唯有更加大声地冷笑。亲情至此,究竟算是升华,还是侮辱?!

不良少年之间的关系又算是什么?结群集党,为非作歹,不过是一群凑巧碰头的禽兽,彼此有一层相互利用般的利害关系,更谈何友情。看看当主角流露出一丝背叛之意时饱受的教训,以及主角的好友完全不被当回事地被他们夺去性命——

看著死者的母亲在目睹孩子冰冷的尸体时流露的哀伤,抓狂,失控,我再也笑不出来。这诚然是赤裸裸的绝妙的讽刺,只是讽刺的方式太过惨烈,就像一棵毒苗,当它生根发芽滋长开来,即便开花结果也无法令人愉快。

——无法令人愉快。

总是有一些人蒙在鼓里,一些人受到伤害,一些人满不在乎,一些人刻骨铭心。

即便是杀人,藏尸,面对一条生命消失时候的漠然,只考虑如何脱离干系时的自然,我都已经不想去描绘——那种使人看得麻木的处世哲学。

而他们是未成年人。没有人赋予他们权利。或有人给予制裁,但,“未成年”三个字终究不是平白存在。

社会也不是因循个别人的道德观念所生存。即便你憎恨他们的所作所为,即便每个人都可以用百分百肯定语气说“他们该死,他们不配活著”,可是他们仍然拥有了逍遥法外的收场。法律不以个人情绪为依附,法律不外乎人情却不随人情而变,法律……其实法律是什么?在我看来,法律的意义在于“代价”二字。无论你的行为是对,是错,法律的任务是如天平一般给予衡量,公平地做出最终的决定,让你为自己的作为付出相应的代价——我以为法律是这样的。

我以为法律是公平的。真的就有好人有好报恶人有恶报的制裁存在。

然而实际上看到的是什么?

故事在继续。在受害者被人撞见,妹妹寻找姐姐而付出的努力,警方追查所发现的疑点,盗亦有道的信念促使黑帮分子之间产生冲突——等等一系列变动之下,《17岁》唯一差可告慰的情节出现了,那就是姐姐终于脱离了魔掌。

为著保护妹妹而将残躯扑上挡了重击——那也属于本能一般自然而然的反应,其间的感动已经无法说出,若是整本书唯一能令人继续相信世界上有著所谓“爱”存在,那便是这一环。

——除了爱,我不知道还有什么字眼可以解释一个与死亡相去不远的弱女子何以能有这样的举动。姐姐区区二字,却又承载著怎样的分量。

对于这样的作品而言,是不会有所谓大团圆结局,Happy End之类。这已经不单是一部漫画,于是也不会有所谓故事的结局。

好啊。纵然我们大快人心地看见始作俑者与同谋分子尽皆落网,却也隐隐感受到这不过是新一轮郁闷的始动。回到刚才所说的法律问题。在法律,法庭,律师等相关名词的包围下,男主角心里牵挂的是自己日后是否还会受到牵连,倘若少女死去该有多好,倘若大佬被判死刑该有多好。

而作为万恶之首存在的那位大佬,在努力地钻法律的空子,在法庭上一脸平静地表述背道而驰的忏悔,在似乎略有反省的表情下狂喜著想:

“太好了……”

因为受害者没有死去,而他也不必终生失去自由。

真是太好了呢。

是的,那所谓法律的问题,法律根本没有问题。制裁本身也没有问题。然而,一切没有意义。

我仿佛看见一颗溃烂腐朽的心脏。这个社会的某个角落,病了。唯有自己方能根治的疾病,只是永远不会痊愈。因为那核心的人性已经不在了。

已经不在了。

不愿意去想这样的人在日后又会怎样按照他的方式去生活。宁可真把这当作不过是一个故事。故事完了,一切便随之落幕。

反而是想起一些赤裸裸贩卖著各色邪恶的书籍或影片。在街上绑架了某一人,带回去施暴,凌虐,拍成影带传播,与《17岁》又是何其相似?其间的非人程度又有何不同?而,目睹这一切无动于衷相反可能乐在其中的人们——又与上述人渣有何不同?!

推己及人才是最锋利的那把刀。“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

想起自己在前面所说过的关于男主角的问题,好人烂人的问题,凡人的问题,代入感的问题,我想,一切都在他面对受害者的妹妹声嘶力竭的指责时崩溃一般的下跪以及哭喊中得到了最好的解答——虽然其实没有解答。

只是我宁可相信,那一刻,他的良知回来了。

我真宁可去这样相信。虽然我清楚地知道全书最深刻也最沉重的话是哪一句。

“什么也没有改变。”

这不是一部单纯的漫画,甚至这不是一部漫画。它像水蛭吸血一般令人浑身无力。

推荐它时我想要说:你若阅读,不求反思,但求不要麻木不仁。

这部作品叫《17岁》,因为故事中的主要角色们17岁。

17岁。春天一样美好的年龄。17岁。"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Cyesuta

GMT+8, 2025-7-4 00:29 , Processed in 0.01869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