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知一派據點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155|回復: 3

問世間萌是何物.裡之章

[複製鏈接]

218

主題

485

帖子

1367

積分

管理員

Rank: 9Rank: 9Rank: 9

積分
1367
發表於 2015-8-23 15:46:4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作者:tp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18

主題

485

帖子

1367

積分

管理員

Rank: 9Rank: 9Rank: 9

積分
1367
 樓主| 發表於 2015-8-23 15:46:53 | 顯示全部樓層
"[B]何謂「萌」?[/B]
由於近年來ACG以及網路用語等流行次文化的普及,「萌」一詞已經成為網路上的青少年常用字詞。不但ACG作品要賣萌,連英語、電腦、生物學、經濟學等書籍也要借用萌的力量來促銷,甚至還出了萌的用語詞典。這麼多人靠萌來維生,「萌」究竟是什麼?在網路上搜尋一下,可以找到不少答案:
◎對於某個人或物,抱持著極強烈的執著;執著對象不僅限於真實存在的人與物,更涵括動畫卡通中出現的角色等架空的人物。
◎不伴隨性欲衝動之一種狂熱的愛戀,與以其為起因而導致的興奮狀態。
◎本來是指草木初生之芽,後來日本御宅族和其他的動漫喜好者用這個詞來形容極端喜好的事物,但對象通常都是女性(尤其是動漫的)。因此,「萌え」(Moe)現在也可以用來形容可愛的女生。不過,樣貌可愛、討人喜歡的男性(如「正太」)也可用這個詞來形容。
然而就算看完了以上定義,一定還是會有人問:
那幹嘛要說「我萌死了她」,而不直接說「我喜歡她」、「我愛她」,或更露骨一點,帶著性欲說「我好想上她」呢?
「萌」與「喜歡」、「愛」、「為之痴迷」的差別,就在於東方特有的「朦朧美學」以及「妄想」之上。
日式青春作品中的男女在表達愛意方面與西方電影最大的差別,就在於極少使用「我愛你」這句露骨的話,頂多也只是用「すき」(SuKi,喜歡)而已,有看過日劇的話就明白了。站在西方開放的角度來看,這實在是彆扭龜毛至極。然而就像看慣了一堆馬賽克噴霧的東洋AV觀眾一樣,叫他們改看歐洲真槍實彈三點全露赤裸裸的色情片,反而會覺得不習慣或噁心。「因為看得太清楚明白了,失去了想像的空間。」
這個「想像的空間」就是「看不清楚的朦朧美學」精髓所在。如同押井守的成名大作劇場版動畫《福星小子2‧Beautiful Dreamer》(うる星やつら2 ビューティフル・ドリーマー)中對於「前夜祭(大型慶典活動開始的前一晚所舉辦的各種慶祝活動)」所提出的說法:「最快樂的時光,不是『慶典的當天』,而是『慶典的前一天』,因為心中充滿了對即將來臨的慶典之期待與興奮。這種未知的期待與興奮比起慶典本身還要來得讓人快樂!」
沒錯,「想像中即將來臨的慶典」比「真正的慶典」還要令人更快樂,這正是「想像空間」的奧妙之處,真的到了慶典之時,反而有可能發現不過爾爾,一見不如百聞,比不上前一天滿懷期待的那種感覺。

以裸露為例,一般說來裸露對人最直接的刺激就是性欲,照此推斷,全裸應該就是最能刺激性欲的了。既然如此,那麼迷你裙、熱褲、中空裝、低胸露背裝或泳裝、韻律服和緊身衣等等要露不露的服裝又為何有人要看?
說穿了,這些服裝對於性欲的刺激也是來自於「想像力」。看迷你裙其實看的是「穿著迷你裙的女性所露出的大腿部分」,可是看的人自己會在心裡用想像去補完「沒看到的那些部分」,而且這想像的部分比起真正看到的更刺激,因為真實的裸體恐怕還沒那麼好看。因此我們也不難理解為何在過去極為保守的時代裡,有人看到「女性露出腳踝」就會被勾起性欲了。一切都有偉大的想像力來幫忙補完,而且補得比真實更加美好。
也就是說,「萌」與「喜歡」、「愛」、「為之痴迷」的差別,就在於它不是那麼明確,這種感情的衝動說不上是偏向何者,可能都有一點,也可能通通都不是。這種介於「喜歡」與「熱愛」之間不明確的情欲衝動,或許才是「萌」的定位所在。日本作品中的男女主角經常會處於一種「朋友以上,戀人未滿」的狀態,也是因為這種曖昧不明、無法一語斷定的狀況,有其獨特的魅力。
不只是衝動本身的由來不明確,連投射的對象也一樣不明確。萌「眼鏡娘」的人並不會單單看到一副女用眼鏡就覺得萌,萌「貓耳娘」的人也不至於只看到一對貓耳頭飾就自動萌起來(當然嚴重到某種程度的人是有可能,不過一旦到那種地步,就已經是精神科醫師的工作,而非本書的討論範圍了)。因為他們萌的不只是「眼鏡」或「貓耳」這一些外表特徵,真正誘發他們萌的衝動的是「擁有這個特徵的角色,她的身體、性格、言語、聲音、行動、發生在她身上的過去,以及她會發展出的未來等等……所有的一切」!
「不過就是一個角色戴著眼鏡或長著貓耳,就能想像到這麼多喔?」
沒錯,這正是想像力的可怕之處,雖然作者可能根本沒為這些虛構人物的角色做這麼多設定,但是看到的人自己會在腦子裡用想像力幫忙補完!而且這種想像力已不僅是靠常識與邏輯來推論或聯想,而是到了「妄想」、「隨我高興怎麼想」的地步!
關於這點,本書作者之一dasha君補充如下:
很多時候,「萌」的標的並不是一種特定的人物服飾,而是一種特定的職業身分,甚至是一種特定的性格氣氛,這些都是虛無飄渺、全憑想像的一種存在,因此「想像」這個要素占了非常重要的成分。
不過,「萌」這種動機不明確、對象也不明確的感情衝動,真的有那麼美好嗎?
其實答案很簡單。因為這種「對自身的感情衝動,沒有辦法明確地說出動機及目的」,正是心情還處在少年時代的一種象徵。
當你明確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想做的是什麼時,就表示你已經是個成人了,對自己的感情也失去想像的空間了。從反面來說,「去妄想一個虛構角色的種種,甚至編織出自己與她共度的美麗願景」,遠比「去愛上一個真實的人,規畫並實踐將來的人生」要簡單、容易、也輕鬆得多,因為妄想不必負責,也不會造成傷害。反正依罪行法定主義,妄想本身是不犯法的,分不清楚想像與現實之區別的人才是笨蛋。
由於妄想的調理,而讓朦朧之美更加美味。或許這正是眾多人對「萌」樂此不疲的原因。
要明確說出「萌是什麼」恐怕不太容易,畢竟它的本質就帶有「模糊不清」的意味。然而在此我們可以指出「萌不是什麼」,用這個方式來界定它與許多既有名詞的相異點。或許,「萌」就存在於它們彼此交集的模糊地帶。

[B]「萌」的萌發[/B]
為什麼要用「萌」這個字,而不是用別的字呢?
從字面上來看,「萌」原本指的是草木發芽,和以上說的那些感情衝動一點關係都沒有;就連在這個用語的發源地日本,也是從90年代後才開始出現「萌え」這個字眼。
在維基百科(不論中文版或日文版)上查閱「萌」字,可以找到一堆源流考的解說,網路上也有國內名家林依俐小姐的詳細說明。大致上,說法不外乎「同音字『燃え』打錯」(燃え與萌え的日文發音都是MoE)、「《美少女戰士Sailormoon》(美少女戦士セーラームーン)之水手土星」、「電視兒童教育節目中的卡通《恐龍行星》(恐竜惑星)之女主角名」等等,甚至還有「80年代動畫《傳說巨神IDEON》(伝説巨神イデオン)中某陣亡配角名」的說法存在。
以上眾多源流考的真偽,有興趣的讀者不妨自己上網搜尋看看。筆者認為其中看來最有可能的,還是「同音字打錯」,就像國內不少火星文是因為電腦注音輸入法的選字錯誤所產生的,同理,在日文電腦上,因為把同音字的「燃」與「萌」選錯,造成許多人跟著誤用,因而讓本來不是這個意思的「萌」字,變成了現在的這個意思。這種發展聽來的確有其可能性。
「燃」與「萌」這兩個日文同音字之間的淵源,dasha君有以下的看法:
當大家看到了讓人「萌」的事物時,會產生一種有如看到英雄片時熱情澎湃、熱血奔騰的生理反應,導致全身猶如燃燒般發熱,可是兩者成因卻完全不同,所以就用了與「燃」同音的字「萌」。一來以同音字表達同樣的熱情表象,二來以新生的生命可愛姿態,表現這種感情指向的不同實質。
不過,即使「萌」這個字眼可能是在日文電腦網路普及之後才冒出來的,但是難道在這個字出現之前,「萌」並不存在嗎?
答案是否定的。雖然「萌」這個字眼在90年代後半才出現,但許多動漫畫的老觀眾們,早就在70、80年代的ACG作品中找到他們的夢中情人了!《科學小飛俠》的三號珍珍、《無敵鐵金剛》(マジンガーZ)的莎莎、阿爾卑斯山上的《小天使》(アルプスの少女ハイジ)小蓮,甚至於從小生長在孤兒院的《小甜甜》!如果說這些角色生不逢辰,未能趕上90年代萌之風潮的話,她們就全都不萌了嗎?當然不是!
古生物學者顧爾德在為達爾文的演化論辯護時,舉過一個有趣的例子:「『門羅主義』是誰發明的?如果你毫不思索地回答:『是門羅發明的。』那就犯下大錯了。」(詳見天下文化出版《熊貓的大拇指》一書)
所謂「門羅主義」,是後人將美國在門羅總統時代的國際政策,歸納而成的一個名詞,並非由門羅本人發表的。顧爾德的原意是替「達爾文」與「達爾文主義」畫清界限,因為他認為「達爾文主義」是後人自以為是地把演化論所推導出來的學說,歸納而成的名詞,但達爾文本人並沒宣稱過什麼達爾文主義。

我們在此則是倒過來推論:「萌」這種對虛擬角色的感情衝動,並不是在「萌」這個字眼出現之後才有的!而是早就存在,只是一直無以名之,直到90年代後,才終於找到了這個字眼,並用它來概括形容這一類的感情衝動! 基於以上的理論,本書討論的各種萌的屬性,有時會援引不少80年代、甚至70年代的ACG角色作為例子。或許在他們出現的時代還沒有「萌」這種說法,但他們卻絕對可以代表這些屬性,畢竟這些角色都曾紅極一時,而「萌」只是後人歸納他們大受歡迎的原因,而得出的一種說法。"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18

主題

485

帖子

1367

積分

管理員

Rank: 9Rank: 9Rank: 9

積分
1367
 樓主| 發表於 2015-8-23 15:47:08 | 顯示全部樓層
"[B]「萌」與「性」、「色情」、「裸露」的區分[/B]
別把「萌」說得那麼夢幻!你們這些成天萌來萌去的臭男生根本就是精蟲衝腦!思想中裝滿了色情!
許多因應萌的熱潮而產生的美少女ACG產物,常會招來異樣的眼光,加上與十八禁色情遊戲及同人誌之間又有著密切的關聯,難免會招致上述的批評。
這裡要說明的是,「萌」的確帶有性欲的成分,但是「萌」不等於「色情」,因為「萌」不是直接刺激性欲衝動,雖然有時需要借助性欲作為妄想的原動力。
雄孔雀以鮮麗的羽毛來吸引雌孔雀,這是基於求偶、基於性欲而產生的行為;人類穿戴打扮以吸引異性注目,也一樣是基於這種本能,這都不能稱為色情。性欲是本能,但不可以把基於這種本能而做出的行為一概歸之於色情。
萌的妄想,許多時候是基於性欲而產生的性幻想,這一點我並不否認。但它即使是「性妄想」,其重要之處仍然在於「妄想」而非「性」!「色情」是赤裸裸地直接刺激性欲,但全身包得緊緊的角色一樣可以令人萌起來,因為萌是間接透過聯想、幻想、妄想來發酵,甚至可以從全然無關的事情來勾起這股衝動!萌完全不需要色情的存在,一樣能與腦中的本能聯結起來。
所以,許多以萌而聞名的ACG角色,其實都是與色情完全沾不上邊的,甚至可說這些作品半點「性的表現」都沒有!而且它們的支持者還極度厭惡從這些角色衍生而出的十八禁同人誌或畫面,因為那不只是褻瀆了這個角色,也破壞了「萌的真義」。赤裸裸的性表現太過現實,哪還會萌呢?將原本一點色情都沒有的作品,用自身的幻想來調味,這才是萌的醍醐所在。

[B]「萌」與「可愛」的區分[/B]
想要創造出撼動人心的ACG大作,得絞盡腦汁去創造角色,或給這些角色顯眼的外型、鮮明的性格,甚至注入靈魂,並努力為他們想出絕佳的故事。
但如果只是要做出萌的東西呢?哈!那還不簡單?翻書看看有哪些屬性,畫個符合屬性的角色,再丟點設定就行啦!
「啥?人物設定就這樣?不用更詳細嗎?」當然不用,反正萌的想像力會幫忙補完!
「那,故事呢?」沒關係,那些萌起來的傢伙自己會用妄想幫她編出故事!
以上這些行為聽起來誇張,然而事實更令人咋舌:在萌的市場中,有不少萌翻天的角色,都是這種「連故事和完整設定都沒做出來,只有一些符合『屬性』要求的造型」的東西!
沒錯,因為做得越不完整就越有想像發揮空間,更合乎萌的需求。但從投資報酬的觀點來看,那些花時間心力創造真正大作的人,豈不全都成冤大頭啦?
更嚴重的是,想像力雖然人人皆有,但可拿來當想像的素材,卻是每個人不同。御宅族ACG作品看得多,被名作感動的經驗也多,所以照前面的說法,他們的確擁有較多的妄想素材可用,也較容易發揮想像力。相反地,對一個原本沒接觸過太多ACG的人來說,因為能從這些屬性聯結到腦海中的感動經驗並不多,所以對於這種依靠想像力來補完的萌產物,他們應該是不太容易萌起來才對。
這個市場看來規模不小,但其實是極度的小眾,往往最先喊出「XXX好萌」的都是有妄想力的御宅族,而其他究竟有多少是瞎起鬨的人云亦云,則不得而知。
這又衍生出另一個問題:在一般人眼中看來,這些萌的角色到底算是什麼呢?誘發妄想的屬性?觸動心底感動經驗的記憶片段?不,絕大部分的人會這樣回答:「就是看起來很可愛的角色吧?」
老實說,把「萌」和「可愛」混淆其實是有點危險的。兩者的定義都很模糊籠統,卻不能因而把兩者畫上等號。但對大多數一般人來說,「萌」就真的只是「可愛」而已。如果要拿現在市場上的ACG萌產物來反駁,還真的很難找出施力點,因為它們的萌建立在其屬性上,實在難以挑出和「可愛」之間的無交集之處。
那麼,我們就別從這些專門賣萌的ACG產物來找,試著從一些其他的ACG作品來找找看吧。
SUNRISE公司在2000年推出的巨大機械人動畫《魅影巨神》(BIG O),是一部相當異色風格(與傳統有別的獨特風格)的機械人動畫,有別於其他日系機械人作品。這部作品從一開始就準備進攻美國市場,所以風格上也極度美式,有興趣的讀者們不妨一看。
在此要說的是《魅影巨神》的女主角,人形機械人桃樂絲。動畫播出後,某次導演接受某影評書刊的訪談中曾經提到:「當初創造桃樂絲這個角色時,就是故意要把她設定得『不萌』!」
沒錯,這個女主角桃樂絲因為是機械人,永遠是死板板的一號表情,無高低起伏的機械式聲音,舉手投足還會發出機械轉動的噪音,外加總是一身黑衣(雖然這是男主角的個人惡趣味所導致的),還有一口冷言冷語的毒舌。以上這些刻意放進去的要素,看得出來是要讓桃樂絲一點都不「可愛」。
但播出之後,這個女主角桃樂絲簡直萌翻天了。光是拿這本書用事後諸葛的角度來比對分析,就可以得出她同時具備了「冷酷」、「非人類」、「怪力」等等屬性,難怪會萌。不過這只是後見之明而已。
當初導演和製作群究竟為何要創造一個這樣「不可愛卻萌翻了」的女主角?我們可以推測出一堆理由:因為《魅影巨神》要主打美國市場,而老美不愛吃日本人萌來萌去這一套;寧為雞口不為牛後,故意逆向操作企圖創造新風潮;瞎貓碰上死老鼠,湊巧而已。
但是我寧願相信:他們當初只是想創造一部風格獨特的機械人動畫,根本沒考慮到女主角這樣也會讓人萌起來!無心插柳柳成蔭罷了。
許多撼動人心的大作又何嘗不是如此?它們的創作者壓根兒就沒想過筆下的人物萌不萌,只是想做出好作品而已。試想,若是《魅影巨神》作品本身不好看的話,又有多少人會去注意到這個毫不賣弄可愛的女主角?頂多只會記得這是一部不怎麼樣的機械人卡通吧。
這些撼動人心的大作賦予觀眾的感動經驗,才是日後它們萌起來的根源。既然如此,只想著從「畫個可愛角色」來賣萌的做法,當然是捨本逐末、吃祖產賣老本的短線思考。
本書所列舉的屬性,其實說穿了,都是以歸納的方式所得出的結果,僅供參考,可千萬別以為「有了這些,就能做出好萌的萌物」喔。

[B]「萌」與「萎」[/B]
在日本還有一個「萌え」的反義字「萎え」(Nae),妄想令人萌,而太過逼近現實反倒令人萎。針對「萎」,dasha君有以下的詮釋:
倒過來說,也有一種「萌素缺乏症候群」,像《嘻皮笑園》(PaniPoni Dash)的桃瀨くるみ,或是《女子高生》(Girl's High)的「女子高生笨蛋軍團」,因為太沒有存在感或太花痴,即使裝滿了萌系道具,外加「殺必死」(在作品中加入性表現成分,一般稱這種手法為「服務觀眾」、Service,也有人音譯為帶有貶損的「殺必死」)滿點,也沒有人會萌;打手槍、射飛鏢,甚至點火燒掉漫畫的反倒大有人在。何故?因為這些角色完全不符想像要件。就像小男孩幻想自己喜歡的女生不會做上廁所這種骯髒的事情一樣,這些角色實在有些醜惡與真實,當成用過就丟的性幻想對象還可以,但實在是萌不起來。

幻想是美好而令人萌的,現實是殘酷而令人萎的。不過,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人的腦子就像是個大資料庫一般,就算要幻想或聯想,也要從這個大資料庫中去找材料出來才能開始吧?若是沒有現實,那根本就無從建立起腦中的資料庫,當然也無法聯想起任何事物,更編織不出幻想了。更何況,妄想或幻想有一個先決條件,那就是:你的妄想,必須能夠先說服你自己才行!
連自己都會在心裡說:「不,那是不可能的。」根本不可能繼續妄想下去,萌也到此為止。為了讓自己的妄想稍微有點說服力,總得先在腦子裡多裝些現實的知識,要加油添醋也得先有材料再說嘛! 所以,幻想和現實看似相違背,其實是不可分的,所以萌與萎也是一體兩面。不認識現實的人也不會有什麼想像力。"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18

主題

485

帖子

1367

積分

管理員

Rank: 9Rank: 9Rank: 9

積分
1367
 樓主| 發表於 2015-8-23 15:47:25 | 顯示全部樓層
"[B]在「萌」與「不萌」之間[/B]
在《妄想戰士》(妄想戦士ヤマモト)這本漫畫中,有提到所謂的「廢萌」一詞,也就是賣萌賣得太刻意,反而變得一點都不萌。簡單地說,如同前面dasha君所補述,許多ACG作品的確刻意放進了許多萌的要素,但看了就是一點也萌不起來。
是的,雖然本書解說許多萌的屬性要素,但我們也不敢說:「只要把這本書裡所有萌的屬性通通加起來,就能做出一部好萌好萌的ACG作品了!」
這是為什麼?萌不就只是一些屬性而已嗎?萌不就是一些妄想嗎?為何就算扣除了「醜惡的現實」,還是一樣做不出很萌的ACG作品呢?
萌的基本起源是妄想的力量,本書提及的許多屬性,則是這些妄想在腦中發酵的過程及方向。然而妄想不會憑空產生,它必須有所本,也就是「足以說服自己的邏輯性」。同時,它更需要的是一股原動力,也就是「為何而萌」。
簡單地說,就算你讀完了本書所有的屬性項目,明白了每種屬性的由來和要點,難道某種從前你「不覺得萌」的屬性,從此以後就會「覺得很萌」了嗎?
當然不會。你頂多只是了解到那些覺得很萌的人究竟怎麼想,也就是明白他們妄想的脈絡方向,但不表示你會因此將自己的妄想導入這種方向,因為欠缺了讓你這麼做的動機。這就是「為何而萌」。
所以,在此要提出一個大膽的假設:萌的原始動力,其實是來自於某些感動的經驗!
例如說,某些令你感動的名作(尤其是ACG名作),因為你太過熱愛其中的某個角色,這個經驗因而烙印在記憶中,導致今後只要看到同一類型的角色,就會浮現那時感動的記憶!(嚴格說來,這也算一種「愛屋及烏」的心理?)
等一下,這連結得太明確了,這是「愛」而不是「萌」吧?
的確,不過這記憶並不那麼完整,或許只是一些片段、一些特徵,與那個角色相關的片段或特徵,會在記憶中與該角色畫上等號,以後只要一看到這個特徵,就會不由自主聯想到她。這就是「屬性」的由來。
由於對這個角色的記憶,是經過化約的、不完整的,以至於有時在遇到「只有這個特徵很像,其他一概不像」的角色時,也一樣會讓這股感情衝動再現。然而正因為它只是寄託在這斷簡殘篇般的記憶上,所以不是明確的「愛」,而是不明確的、模模糊糊的「萌」。
在此假說中,那股「感動的經驗」是原動力;「片段的記憶」是聯想的脈絡,也就是「屬性」;因喚醒記憶而引發的「感情衝動」就是「萌」。也因為如此,對於沒有這個「感動的經驗」的人來說,就算能理解這些記憶的聯想方式,也不會因此跟著萌起來。從這個觀點看來,「萌」是有一點「條件反射」的味道在其中的。
「別開玩笑了!那些90年代以前的ACG名作什麼時候搞過『萌』這種東東啦?」
的確,許多名作出現的時代,根本還沒有「萌」這種說法。但前面提過,「萌」這個字眼不過是後人歸納出來、用來概括稱呼這股情感的「假借」字。那些名作出現的時代沒有「萌」一詞,並不表示它們不含萌的成分。更重要的是,即使原作者們在創作時根本沒想到要加什麼萌的要素在作品中,觀眾還是可以在心裡把它自行歸納出萌的要素。就如同在《妄想戰士》中,主角山本一番星說過的這段話:
……大家回想一下,第一次被萌到的情景吧!你看到乳搖了嗎?你看到內褲了嗎?能夠撼動我們內心的,究竟是什麼?回答我!
沒錯!許多名作根本一點裸露或性表現、性暗示的成分都沒有,然而因為它們的內容撼動了觀眾的心,變成所謂「感動的經驗」,才讓許多萌的屬性被創造出來,至於性表現的成分反倒是多餘的,因為那些部分可以由看的人自己去妄想出來,把它們硬加在作品中,不只是看扁了觀眾的想像力,更糟糕的是會喧賓奪主,遮掩了作品其他要素的重要性。
當然,也許有人「感動的經驗」並非來自於什麼ACG作品、電影、戲劇或小說,而是某次戀愛的經驗或什麼前世的體驗,這也無妨,並不違背以上的假說。真正考驗假說的問題在於,許多現在的觀眾根本就沒看過這些「令人感動的名作」,那他們感動的經驗要從哪來?又如何能萌得起來?
日本ACG產業發展了四十餘年,許多令人感動的超級名作都在這四十多年的歷史中誕生,而現今許多的ACG作品則是從這四十餘年來ACG文化的土壤中生長出來的。也就是說,現在的ACG作品,其實是吸收了過往無數名作的養分而誕生的,那些令人感動的要素,它們也繼承了不少。沒有《超人力霸王》(Ultraman)和《鋼彈》,就不會有《新世紀福音戰士》;沒有《蓋特機械人》,也不會有《機動戰艦》(機動戦艦ナデシコ),對不對?
雖然如此,卻也從中分裂出一種捨本逐末的趨勢,也就是把過去這些名作真正令人感動的內容拿掉,反倒留下來一堆化約過的要素。這些化約後的要素就很類似前面提到的「片段的記憶」、「特徵」,也就是只剩下「屬性」。
舉例來說,80年代高橋留美子的大作《福星小子》(うる星やつら)裡面,有一大堆個性鮮明、性格互異的美少女角色,因為這些角色太令人印象深刻,烙印在許多人的心中,使她們成為許多類型「屬性」的始祖。本書的作者群也很喜歡在討論屬性時拿《福星小子》的角色當例子,因為這部名作真的太令人感動了。
問題是,《福星小子》之所以令人感動,除了鮮明的角色之外還有奇想天外的劇情、諷刺深刻的內容等等,這些加起來的總合,才是「感動的經驗」。
若是不管故事劇情如何,只把《福星小子》化約成「各種屬性美少女的大集合」,再依樣畫葫蘆,照著這些屬性創造一堆美少女角色,做成一部ACG作品的話,就成了捨本逐末的做法。然而令人感慨的是,這種末流的做法在後來卻大行其道,目前甚至可說已經是「末流壓倒主流」的時代了。
這種末流作品充斥的結果,就像《妄想戰士》中說的,會產生一大堆毫無內容、只賣弄Service的「廢萌」作品,企圖用直接的性欲刺激來加強觀眾的感情衝動。光靠這些屬性就想引起觀眾內心感動的經驗再現,似乎有點不足,這種萌的力量很微弱,也不持久。太過直接的性欲只是本能,和萌的模糊感覺是很不同的。事實證明,這些沒內容的廢萌作品多半紅不起來,就算紅得了一時,淘汰也很快。
「屬性」並不是萌的全部,如果你什麼名作或感動的體驗都沒接觸過,只看了些廢萌的作品就萌來萌去的話,那就要小心了。
首先,你所謂的萌說不定只是人云亦云罷了,更糟的是當你回頭看時還會覺得可恥:「我以前怎麼會覺得這種東東很萌?真丟臉……」
再者,或許你對某種屬性堅定如一、至死不渝,變成「只要符合此一屬性、我一定萌起來」!就某個角度來說,這樣或許不錯,表示你的「感動的經驗」非常深刻,深刻到難以忘懷。可是反過來說,「只要符合此一屬性就一定萌」的說法,是否也表示你這段感動的記憶片段也小得太離譜了呢?
如果把人的意識與潛意識比喻成冰山,那麼記憶就像是冰山浮出水面的部分;但還有很大一部分的記憶內容,是沉在水面下的潛意識中的。
這個「感動的經驗」也是一樣。整個記憶是水面下的大冰山,某個屬性或特徵都只是浮在水面上的部分,彷彿只要觸及它們,就可以把整個冰山從水中撈起來。可是如果把整個感動的經驗只化約成一個小小的「屬性」存放在腦海中,只要一碰到這種屬性就會讓整個感動的經驗浮上來,這麼做只是讓自己變成一個「完全被條件反射所制約的動物」罷了。
自己被這些屬性制約不要緊,更糟的是ACG的製作廠商也會食髓知味──只要給角色屬性就好,故事都不用給,反正你們看到這種屬性就會自動勾起記憶深處感動的經驗,然後就會用妄想來幫此角色生出故事來了,多省事!
以往許多的名作之所以是名作,是因為創作者夠用心,給了角色靈魂,讓他們鮮明的色彩在觀眾腦中留下強烈的印象。然而現在這些廢萌的作品,並沒有花心力給角色靈魂,只設定屬性,靠著之前那些名作在觀眾心中留下的強烈印象,來補足創作上的不用心。這是一種吃祖產的行為,而且是在吃日本ACG文化努力創作了四十餘年所留下的祖產。 伯樂將自身的經驗寫成了《相馬經》,但他的兒子卻未見得能憑那本經書按圖索驥找出千里馬。同理,本書雖然盡可能地討論各種萌的要素,然而我們並不認為「一定要照這本書把屬性放進去,做出來的作品才會萌!」相對地,若是你在看完本書後,能大聲地說出:「哈!我現在就創造出一個完全不符合這本書裡任何屬性的角色,照樣萌死你們!」這或許才真的是這本書最大的成就。"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Cyesuta

GMT+8, 2024-3-29 05:33 , Processed in 1.875115 second(s), 1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